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拜占庭骑兵

时间 :2023-08-06 19:16:39   来源 : 哔哩哔哩


【资料图】

从罗马帝国从三世纪危机的全面内战算起,直到376年灾难性的阿德里亚堡会战以罗马人的完败告终,骑兵相对于步兵在战场上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不同于古时候的,持标枪和四角盾的军团骑兵,新式的骑兵已经在和哥特人,波斯人和匈人作战时加以改进,融会贯通,变得更像西徐亚人的骑兵那样,使用双重武装作战。到了5世纪初,蛮盟骑兵和本土骑兵终于取代了步兵的地位,使得可怜的步兵成为了二等部队,成为了韦格蒂乌斯笔下那些“只知道逃跑的懦夫”。无论是内战还是对抗匈人的前线都和步兵们没什么关系了。在罗马帝国的西部,蛮盟骑兵在军队中的数量和地位在阿德里亚会战之后爆炸式地增长。无限制使用蛮盟部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蛮族骑兵酋长和军官们横行无忌,而洪诺留这样的皇帝却只知道唯唯诺诺。最终在476年,奥多亚克推翻了西部朝廷,自立为王,还向东帝国的皇帝芝诺那里要了个“罗马贵族”的名号。而在东罗马帝国中,本土部队的衰败从未达到西方那样的程度,蛮盟部队也从没有得到过政局的主导权。拜占庭之所以没有沦落为奥多亚克之流的囊中之物,多半要归功于皇帝利奥一世的励精图治。继他之后的芝诺皇帝,阿塔纳西乌斯一世等人都在利用各种手段提高罗马本族骑兵的规模,以制约蛮盟部队。

虽然拜占庭帝国在查士丁尼一世的治理下陷入了穷兵黩武的疲弊之中,帝国深陷意大利的泥潭,国内也因为瘟疫横行元气大伤,但是拜占庭的骑兵仍然在战场上能够表现出色。但是这和查士丁尼毫不相干,而是要归功于贝利撒留和纳尔赛斯率领的私兵军团和私募蛮族部队。但是,当这些能人猛将纷纷去世,或者这群人中冒出了堪比奥多亚克这样的反叛者,帝国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改革重担落在了提比略二世和号称“蛮盟伯爵”莫里斯的肩上。查士丁尼统治末期,拜占庭-波斯战争和哥特战争搞得帝国身心俱疲,好不容易夺取的大片领土相继丧失,自身的经济衰退和人口锐减也导致军队的招募和维持难以为继。直到莫里斯登基时这些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当时,军队的境况长期以来为人忽视,甚至已经完全被人遗忘。很多接掌部队指挥权之人就连最基本的事务都不了解,并因此遭遇重重困难。士兵缺乏训练,将军也缺乏经验,财政状况更是一团糟。不过,莫里斯在自己作为拜占庭军队总设计师的高超手腕下,使得一切都在慢慢走上正轨。在他亲自操刀的军改中,当年普罗科皮乌斯盛赞的西徐亚式的重装骑射手仍然占据最主要的位置,不过,无论是从个人训练,还是军队总体的组织都出现了巨大转变。

首先是士兵方面,他们大多数不再是蛮族酋长手下的部落勇士,或者地主阶级用钱买来的新兵或者隶农。改组后的拜占庭骑兵中大部分来自于小农阶级,还有一部分是拥有自留地的军事移民。将士兵遴选完毕后,这些士兵将被排入各个纵列,各列又会服从由皇帝亲自任命的百夫长,营长(伯爵\护民官),团长(公爵\千夫长)和师长的指挥。莫里斯一世给拜占庭骑兵们设计了一套新的双层战线的战法。各小型单位被编入人数均等的左、中、右三个师。在副将(第一线的总指挥官)的指挥下,这三个师将在会战中组成一条战线。除精选军的战队以外,营级部队人数不应超过四百,团级部队人数不应超过三千,骑兵师人数不应超过六千或者七千。在军队规模更大的情况下,多余的部队应被布置在三个师以外,或用来组成第二条支援线,或用来保卫各师的侧翼和后方,也可以用来伏击或迂回敌军。这支部队若是处于满编状态下,共计24000人左右。在部署方面,三个师级部队处于第一线,下辖各骑兵营的每个纵列排成8-10排纵深。在第一线的两则也会分别部署被称作“侧卫”“迂回部队”的翼侧单位防止敌军包抄与包抄敌军。第二线安排占全军三分之一的兵力,分成四支部队分散部署,以一个战团填充各自的空隙,使得前线部队撤退时可以得到掩护。同时这条战线不仅会布置本部兵马,也会部署所谓“精选军”的蛮族精兵,他们则是排成五排,再加上2排侍从,共计7排纵深。第三线则会安排两个营充当后卫,同时作为撤退部队最后的集结点。就算是只能勉强凑出几千人的部队,他们一样会将部队排列为两条阵线。很明显,这套部署和西徐亚人那杂乱无章的布置相比能更好地发挥骑兵的效能,战线的强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进可攻退可守,整条战线协同行动,不至于像西徐亚人一样只能机械地围猎似的进行战斗,或者进行伏击。在武器装备方面,他们使用的装备更像是阿瓦尔人所用的装备,例如宽大的及膝的长袍,弓箭,和背在背后的骑枪。但是,他们不同于那些轻装马弓手,他们头戴铁盔,穿着及腰的锁子甲和札甲,腰佩长剑,复合弓,以及可以容下30支箭的箭囊。这些装备将会在下一年开春之前,由所属的将军们提前准备好并配发给士兵。同时他们的战马上也会配备鞍袋,用于储存盔甲和战备粮。此外还有片箭、片箭槽、片箭袋、投石索、打火石、引火物、绳、套索,马绊索新月形的马掌和马掌钉,小型锉刀和锥子等杂物。

从莫里斯一世在位开始,军队几乎所有的兵员都是为罗马人担当,并且所有治下的民族都力所能及地提供了士兵。亚美尼亚人和伊苏里亚人组成的亚洲部队与色雷斯人组成的欧洲部队被认为是拜占庭帝国最优秀的士兵。靠着改革之后所组成的新式军队,他们击败了波斯人,遏制住了阿瓦尔人的侵入,同时也在与斯拉夫人的战争中占据主动,将战线推到多瑙河两岸的斯拉夫营寨。也可以挫败哥特人和法兰克人等蛮族人军队妄图乘火打劫的幻想。后来,莫里斯一世因为自己一连串的愚蠢政策造成的兵变身死人手,篡位的福卡斯为帝国招致了一连串的灾祸,使得被压制住的斯拉夫贩奴团和阿瓦尔游牧集团死灰复燃,同时也将帝国拖入了最后一场波斯战争中,帝国东部遭到了波斯国王库斯老二世的猛攻。后来的希拉克略皇帝也是借着莫里斯的军改成果,与各路强敌鏖战了六年之久,才算是挽救了帝国的命运。但是当撒拉逊人在633年大举入侵时,从634年开始帝国相继失去了埃及,叙利亚和北非的各个行省,直到717年折戟于君士坦丁堡的城墙结束,标志着帝国彻底进入守势。此时,希拉克略和后继者将帝国的残山剩水全部划分为永久建制的“军区”,以替代莫里斯一世为了方便征兵征粮划分的临时性的“总督区”。这套制度首先在帝国东部推行,后来又推广至整个罗马帝国的剩余领土。每个军区由皇帝亲自委任一名将军作为当地最高军事长官,他们在皇帝御驾亲征时作为他的副将。同时他也是该地区的总督,同时负担民事和军事职能,就像墨洛温王朝的那些伯爵一样。与此同时,士兵已经成为由国家分配土地、平时耕作、战时服役的义务民兵。而在莫里斯的总督区中,士兵仍是单纯依靠军饷来供养的职业士兵。各个军区的军队时有调动,配置会经常调整,组建为新的单位。这是当年罗马帝国为了防止各个军团叛变的好方法。

到君士坦斯二世在位时,罗马绝大部分领土都已被划为军区。到此时为止,马略改革的一切影响,都从罗马军队身上彻底消失。帝国在经历了将近三个世纪的守势以后,到10世纪结束时,拜占庭人转守为攻,此时他们已经已经习惯于对撒拉逊人采取攻势。与先前卡帕多西亚、弗里吉亚等地遭对方蹂躏的情况不同,现在轮到他们深入敌境,直捣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城下了。尼西弗鲁斯·福卡斯征服西里西亚的行动,只是一连串攻势行动的开端,凭借着这些行动,罗马疆界又恢复到了查士丁尼时期的轮廓。安条克被拜占庭人征服,阿勒颇和的黎波里的埃米尔在长达六十年时间里被迫向君士坦丁堡纳贡。即使在东罗马帝国最伟大的军人巴西尔二世驾崩之后,帝国疆界还在不断东进。1032年,罗马人攻克了埃德萨,并在美索不达米亚建立了新的军区。1045年,帝国又吞并了整个亚美尼亚。此时,已经到了拜占庭帝国征服行动的极限。直到塞尔柱突厥人的到来,和1071年曼奇克特会战惨败以后,到十字军东征之前,莫里斯一世的军改的影响才几乎消失,希拉克略等人建立的军区制度才终于倒塌下来。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X 关闭